民和一中高三(10)班杨惠娟
我的家乡在官亭,官亭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但土族占多数。土族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服饰,其中纳顿节是土族最具特色的节日,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从农历七月十二到九月中旬才结束)。
七月的土族是疯狂的,七月的土乡是沸腾的,七月的纳顿节是欢乐的海洋。每当七月的脚步临近时,我们官亭土乡到处萦绕着一股狂欢的气息,让你觉得七月天的火辣不再是火辣,而是神灵为纳顿节赐予的艳阳天。
每当农历的七月初八一过,土族老乡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为我们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做充分的准备。走在巷子里,一阵阵油香从烟囱里飘来,走在集市上,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
七月十二是纳顿节的头儿,从宋家庄开始。人们一大早起来,把蒸好的“盘”(贡给神灵的大花馒头)送到庙里,祭献在神灵前,一是感谢神灵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让我们收获了新粮食;二是通过跪拜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一切膜拜礼仪结束后,老少爷们儿都赶赴纳顿会场张罗仪式,家里只剩主妇们在准备着当天的宴席。
纳顿节在那悠扬的锣声和急促的鼓声中开始了。首先本家与本家之间跳着“挥手舞”,只见德高望重的老大爷们有的右手拿着呈三角形的绸子旗,有的擎着关公刀、吕布剑或别的一些纳顿道具,左手拿着一把大折扇,和着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竭力地跳起来。而青壮年们有的背着大鼓,有的提着铜锣打着节拍跳着“挥手”的步子,激情高昂,预示着来年的收成比今年更好。
最精彩的是“庄稼其”。上场的演员共有五个人,第一个上场的是老农夫,戴的面具颜色黄中带褐,颇有深意。他卷着裤管,脚踝上缠着几根带有柳叶的柳条,光着脚来耕地了,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忽然老农手里牵着的那只牛犊有点抵不过赤日的炙烤,蹦了几下,差点把老农扛着的犁给踩折了。接着,戴着面具的老农妇和儿媳妇撒着种子,满怀希望地走进了会场,接着那不争气的儿子跟在她们身后,悠哉悠哉地也进了场,然后五人齐刷刷的跪成一排,向神灵膜拜。拜完了就开始他们的工作:老农赶着牛、手扶着犁在耕地,老农妇和儿媳妇撒着种子,儿子却在一旁无所事事,于是老农的赶牛鞭向他挥去,狠狠地抽打在儿子身上,一抽他的懒惰,二抽他对庄稼的小觑,三抽对农事的不敬畏。之后儿子悔改,老农精心地教儿子种田……
紧接着是“三将”“五将” ……最后是“法拉”(法师)。谈起这个“法拉”可有得说了,一个村庄只有一个“法拉”,他必须有极高的修养,这种角色得年事已高的老大爷担当。“法拉”是纳顿里最难演的一个角色,通常把铁签从两腮戳穿过去。或许是这个原因吧,“法拉”跳起舞的时候像是尾巴上系了鞭炮的牛一样疯狂,举着他那似刀非刀的“神签”嘴里念着咒文拼了命地来回跑、来回绕纳顿会场,最后把那些挂在树上的“钱量”(用纸剪的长钱)砍下来后,接着大家就蜂拥而上去抢“盘”。据说抢到“盘”的人在这一年中都会走好运。
至于“法拉”的那个戳伤口还有一种说法,传说中“法拉”是神灵的替身,受神灵佑护,所以他的伤口会很快愈合。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的意思,实则一年一度的“纳顿”不仅表达着土族人对神灵的感谢,也表达着土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系海东,爱我家乡。欢迎朋友们来我的家乡游玩。我们将期待与您共睹黄河风光,同赏纳顿风采。
(指导老师白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