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七五普法
2016~2020年七五普法基本常识【主要任务】
77365.net:http://www.gshhsd.com    来源:    时间:2017年09月13日    

“七五”普法是2016—2020年第七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简称,是指从“一五”普法开始到现在正经历第七个五年的普法教育。

  “七五普法”基本常识

  1.目前我国实施了几个五年普法规划?

  我国从1986以来,已完成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创建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什么是“七五”普法?

  “七五”普法是2016—2020年第七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简称,是指从“一五”普法开始到现在正经历第七个五年的普法教育。

  紧盯一点:

  警惕官员“不懂法”

  “制,指具体的法律制度。治,包括治理,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治理。所以,我们的法治宣传教育也要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内涵的要求。”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这样解释“七五普法”为何用“法治”替代以往所使用的“法制”。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一定要把我国建成法治国家,把政府建成法治政府。其实,这正是民心所向、历史所归。

  尽管我国的依法行政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但是,与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相比,真正的依法行政却还远远不够,仍然存在着一定距离。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邱霈恩教授所指出的,行政人员法治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偏弱的情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依然存在,且有时在有的地方还很严重。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七五”普法规划之所以明确这一点,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不懂法”、“不守法”。

  近年来,不少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都提到了这些字眼——“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等。

  各级领导干部是法治事业的“关键少数”。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张效羽认为,向领导干部普法,应当和干部培训体制、重大决策程序和组织人事考核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方式系统性推进。

  普法与领导干部考核要结合,“七五”普法规划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首次提出了两个“重要内容”和一个“重要标准”: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

  教育一代:

  “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向青少年普法一直都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七五”普法规划明确,坚持从青少年抓起。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

  在我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以来,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据国家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统计,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至80%。

  不知法、不懂法,犯罪而不自知,折射出我国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短板。比如,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被“边缘化”。一些中小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针对这一现象,“七五”普法规划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法治课教师、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此外,完善中小学法治课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教材、读本,地方可将其纳入地方课程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范围,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和国家意识。

  有专家指出,法律教育缺乏长效机制,经费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开不开展一个样,开展好坏一个样”,教育质量和效果没有保障。目前,多数地方都未将法律教育经费纳入预算,而靠挤占其他经费支撑,常因经费不足而减少甚至不开展法律教育。

  “七五”普法期间,法治教育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外,“七五”普法规划明确要“加强经费保障”。各地区要把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网成一片:

  “互联网+普法”成潮流

  “互联网+”时代,“网上的”劳动者权益谁来保护?账号主体为司法部的“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在日前发布的一篇文章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

  为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多元化需求,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开拓新媒体领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和接受方式进行法治宣传和提供司法服务。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全面拥有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移动APP等各种新媒体。

  不管是地方法院,还是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互联网+普法”已渐成时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面向社会公众,普法工作紧扣时代脉搏,以简明、新颖、活泼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为社会公众提供法治资讯服务。

  “七五”普法规划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开展新媒体普法益民服务,组织新闻网络开展普法宣传,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

  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较以往的普法工作,“七五”普法的“互联网+法治宣传”一定会让普法更加生动活泼,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显然,在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今后的普法工作也将有法可依,法治化的普法工作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从而为法治中国奠定基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