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商引资 > 项目推介
关于印发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通知
77365.net:http://www.gshhsd.com    来源:    时间:2016年10月13日    

第一篇 发展基础篇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县各族人民在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优化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转变,加快“三化”进程,培育五大产业基地,实施六大战略的总体战略要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71.8亿元,年均递增达18.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2亿元,年均递增达28.53%,比“十一五”末增长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年均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12亿元,是“十一五”的7倍。“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圆满完成。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3.1:34.7:42.2,调整为2015年的14.2:54:31.8。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年均递增5.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8.8亿元,年均递增30.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8亿元,年均递增10.1%。工业化率由“十一五”末的21.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6.9%,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农业生产步伐加快。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现代农业为内涵的“民和模式”不断充实。“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1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9.1%。主要农产品粮、油、菜、果产量分别达到22.66万吨、2.53万吨、12.72万吨、1.2万吨,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2.9%、8.1%、42.1%、1%。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50万头(只),增长109%。肉总产量达到1.45万吨,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0.24万吨和2.2万吨,分别增长41.2%46.7%。畜牧业产值达到5.87亿元,同比增长17.6%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努力打造工业园东区冶金产业园和西区公铁联运物流园两翼齐飞新格局。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工业园主干道、磨湾子垣支路、西部水电至马场垣进出口道路、生产生活用水、桃园330kv变电所、东垣110kv变电所、同塔四回供电线路、天然气分输站、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投运。县城至园区大通道和铁路专用线正在建设。通过大力招商,产业不断优化,截至十二五末已入驻企业30家,以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为主的东区冶金园和以现代物流为主的西区商贸物流园的格局已见雏形。东区逐步形成100万吨铝系列产品、100万吨水泥粉磨、40万吨硅系列产品生产能力。“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年均递增32.95%。工业园完成产值64.74亿元,年均递增33.97%,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22.69%

第三产业深度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设立“家电下乡”经营网点29家,销售家电产品5.07万台,发放补贴资金1160万元。全县加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个体户达到398家,覆盖了80%的行政村。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完成客运周转量679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7427万吨公里。“十二五”末接待游客1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8.4%

三、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加大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力度,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不断加大,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的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公路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铁从无到有,交通建设投资、公路通车里程、道路营运里程、客货运输量实现了较快增长,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等主干线为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外联内通的“二线三环四纵五横”的基本交通格局。全县216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9.2%。“十二五”期间解决9.5万人、12.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灌溉面积8.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64亩,防洪堤48.41公里,河道整治22.58公里,坡改梯3418亩,低产田改造28650亩。

四、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显著优化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非均衡发展策略,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城市政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有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重点城镇和中心集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川口镇为主中心,其他建制镇为次中心,各集、市、乡为基层中心的层级网状全覆盖城镇体系。按照旧城区主抓改造,新城区主抓开发的思路,实施了县城垃圾处理厂、新下集商贸城、兰泽山城郡、玉龙河畔住宅小区等工程,相继完成了师范路、居住区环路、川垣五路、川垣六路、川垣七路、川垣八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住宅小区26个,新建住宅368幢,12735套,124.8万平方米,建成商铺83.2万平方米,修建廉租房3296套,其他保障性住房15589套。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县城人口11.2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9.6%增至36%。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57平方公里发展到9.63平方公里。各建制镇实施拓宽街道、修建商铺、改造供排水等项目,使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由2.25平方公里发展到3.6平方公里。

五、环保力度逐渐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县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末全县新增林面积23.5万亩,其中人工林16万亩,商品林7.5万亩,完成新农村村庄绿化90个村。“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5%2015年我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境内黄河干流官亭断面保持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湟水整体水质逐步转好,国控断面民和桥主要超标因子氨氮年均浓度下降了5.6%。“十二五”期间COD削减量达638.74吨、SO2削减量达1051.13吨,五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海东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成效显著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末有各级各类学校298所,其中,小学71所,教学点160个,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31所。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4043人,各级各类在校学生70502人。全县校舍面积53.04万平方米。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7.62/人提高到2015年的8.21/人。

卫计事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41个。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4.5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0.8%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计划生育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与“十一五”末相比,孕产妇死亡率为20.81/10万,下降了5.09个十万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66‰,下降了8.15个千分点,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计划目标。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时期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民和县的全覆盖。县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8万册。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 6909 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883处。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省级8项,市级103项,县级1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6人。全县广播覆盖率为97.04%,全县电视覆盖率97.51%,自办节目覆盖率为70%。全县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59228套,“村村通”16769套。

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2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1923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5%以内。完成技能培训3230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8万人次。实施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2015年实现1.95万人脱贫,“十二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搬迁34项,国家专项资金达5772万元,共搬迁2088户,9723人。“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054元,年均递增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0元,年均递增16%,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差距缩小。

第二节 “十二五”目标执行情况

总的来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客观分析、冷静审视“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重点产业的布局、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资源环境矛盾的破解、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等仍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城镇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高等级公路网还不够完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还难以形成聚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创新条件、载体和平台建设还很不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稀缺和人才总量规模偏低的矛盾比较突出,懂经济、会管理和实用技术人才较匮乏,影响了先进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农业实用科技在县域的推广普及,进而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仍不相适应;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尚不完善;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现代化要求,亟需进一步加快创新力度和步伐。

 

 

 

 

附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类别

评价指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

2015
执行情况

是否实现

一、经济发展类(5

1.GDP增长率(%

18

18.2

2.人均GDP(元)

15700

19740

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

20

28.53

4.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31.5

45.52

5.三次产业结构

14.852.432.8

14.25431.8

二、社会和谐类(8

6.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8.2

8.21

7.平均预期寿命(岁)

75

73.5

 

8.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3.15

9.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1

0.19

10.转移农牧业劳动力(万人)

12.5

12.8

11.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90

95

1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9

99.6

13.城镇化率(%

40

36

 

三、人民生活类(5

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0

11

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5

16

16.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95

98

17.贫困发生率(%

11

 

 

18. 全县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万人/‰)

43.5/10

44/9

四、可持续发展类(4

19.耕地保有量(万亩)

63.5

64.35

20.森林覆盖率(%

28.3

28.5

21.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2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形势研判

“十三五”时期我县将全面进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建设、改革深入推进、民生提升改善等诸项重要任务。因此,应全面分析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环境,理清发展机遇与挑战,对“十三五”发展形势做出科学研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东部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东中西部区域合作不断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为我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县应抓住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兰新高铁、黄河水电走廊等区位优势,承接东中部、西宁、兰州等地产业转移,发展光伏等新能源、金属加工等新材料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聚区。

二、多重红利叠加的政策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精准扶贫、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政策,为我县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提供了政策叠加机遇。“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实现期,将为我县缩短与发达地区距离、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脱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提供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等政策功效放大平台。

三、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

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内涵,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从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向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转变。我县应加强与周边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积极推动撤县建市进程,增加城市建设投资,提升城市能级和规模,增强聚集经济和吸纳人口能力,打造青海省东部窗口新城,逐步发展成为海东市副中心城市。

四、区域协同发展的合作机遇

国家级兰西格经济区、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全省东部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合作机遇。应贯彻中央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依托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改善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民和川口与兰州海石湾协作建设“川海新城”,使其成为联接两大省会城市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兰西格城市群上重要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五、高铁互联互通的临站机遇

兰新高铁提高了我县对外交通联系的便利程度,进一步缩短了与西宁、兰州的交通时间,我县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交通运输方式在空间布局上进一步优化。该铁路的开通对我县的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系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县深度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县域经济社会的外向型发展,在区域发展、城市经济、交通物流、城市空间结构等层面给全县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在机遇面前,我们也面临不少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升级阶段,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问题凸显。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减速,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重挤压,国内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背景下,将面临内外夹击的挑战:一是区域竞争的压力。我县处于兰州、西宁经济圈边缘化地带,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外部拉动力不足。二是经济发展的压力。经济总量仍然偏低,与周边县区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随着国内经济进入中速发展新常态,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是转型调整的压力。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绝大多数产品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经济增长仍属粗放式增长。另外,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资源型产业问题仍较突出,节能降耗压力大。四是城乡统筹的压力。城镇化发展滞后,使得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县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足,南北中心集核有待加强,北部中心川口镇及南部中心官亭镇分别受兰州红古区海石湾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发展挤压,中心城市集聚功能不强。五是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压力。资源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贫困面广量大,贫困问题较突出。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创新发展的加速期,高铁经济的奠基期,区域突破的攻坚期,政策叠加效应的释放期,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面对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战略任务,必须进一步弘扬创新发展的精神和理念,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二篇 战略定位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速我县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章    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坚定走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原中藏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等战略新兴产业。

坚持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协调发展。以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资源、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刻把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定位区域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规范开发秩序,全面构建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绿色化”、“生态化”的目标相结合,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创建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为契机,着力培育以现代农业、循环工业、度假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生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坚持改善民生福祉,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精准脱贫为根本,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为动力,全面实现整体脱贫,使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融入兰西经济区,强力驱动以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坚持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以实施“三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以规范化的管理体制、科学化的决策机制、严密的惩防体系、有效的全民参与渠道,推进和谐发展。

第五章    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民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坚持六大战略,聚焦四大定位,实施“12345” 工程 (“一个核心,两道屏障,三条纽带,四类主体,五大基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六大战略

“十三五”时期,我县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区域融合、互联互通、双城互动、城镇促进、文化驱动、信息惠民”的发展战略。

区域融合战略。积极参与“兰西经济区”、“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黄河旅游发展带”分工与合作,努力形成与兰州、西宁产业融合发展局面,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互联互通战略。加速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构建西出新疆、西藏,东接甘肃、陕西,北联内蒙,南至成渝的全方位综合对外通道,实现与周边航空港、沿海港口联动,促进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

双城互动战略。应充分利用地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的区位优势,在“两省一城、共同繁荣”理念下,推动建设“川海新城”,全面加强沿湟河谷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在基础设施、城镇化、产业结构、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与西宁、兰州实行全方位对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镇促进战略。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县城和建制镇建设,实现城镇功能提升,促进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通过土地流转、生态移民、产业布局、城镇吸引等多种模式,引导生态脆弱、发展生存条件差的区域人口向发展条件好的区域集中,构建高效、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文化驱动战略。通过文物保护、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等工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创意、科技、商贸、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信息惠民战略。全面推进“智慧民和”建设,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通信技术应用发展,打造智慧企业、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社保、智慧治安等信息化惠民工程,提高市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第二节 四大定位

根据我县发展优势和机遇,确立“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四大主题定位:

1、区域商贸物流集聚区

充当内陆与青藏高原、内陆与新疆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发展仓储、运输、配送、交易、流通加工、供应链金融、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服务,成为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能源、资源型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区域商贸物流集聚区。

2、产业深度发展融合区

发挥区位优势,以金属冶炼及其深加工为龙头,以新能源及煤电产业、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建材、先进加工制造等新型产业为主导,积极培育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康体养老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产业深度发展融合区。

 3、新兴城市建设示范区

进一步优化提升川垣新区功能,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民和中心城区与兰州海石湾合作,建设“川海新城”,使其成为联接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重要节点,促进现代化新兴城市建设步伐。

4、多元文化融合振兴区

立足我县文化资源优势,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主抓手,依托三川纳顿科技文化产业园、民和工艺美术科技文化产业园两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我县打造成为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民族文化传承区、文化创意创业人才聚集区和文化旅游振兴区。

第三节 12345工程

立足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兰西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实施“一个核心,两道屏障,三条纽带,四类主体,五大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构建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1、优化一个核心,“一城两区”中心集聚

以主城区和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构成的 “一城两区”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实践载体。

主城区 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管理,科学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形象,努力实现县城建设新突破,再造青海东部门户新形象。


 工业园东区 以电解铝、镁基合金、铁合金、水泥、碳化硅等基础原料为依托,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产业层次,降低能耗,提高附加值,重点依托45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棒材、型材,30万吨铝扁、圆铸锭基础材料,向更高端的新型交通轨道挤压型材、铝板、铝带、铝箔、铝合金新材料等下游精深产品延伸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基础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成产业链,打造全省重要的铝产业基地。

工业园西区 米拉湾片区定位为农畜产品加工区,围绕牛羊肉、玉米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牛羊肉深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史纳片区重点发展2×350兆瓦热点联产项目;享堂片区重点建设商贸中心和中小企业产业园,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创新发展的集聚地和孵化器,打造成集加工、运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2、建设两道屏障,提升生态本底功能

包括北山水源涵养保护片、南大山水源涵养片两大生态屏障,以水源涵养林、植树造林建设为主,控制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降低开发强度,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县域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

北山水源涵养保护片 包括松树乡、北山乡、川口镇、马场垣乡、北山林场,通过新修配套水利设施,种植云杉、圆柏、侧柏、杨树、榆树、杏树、柠条、丁香、连翘、沙枣等树种造林12万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南大山水源涵养保护片 包括塘尔垣林场、西沟林场、古鄯林场、满坪林场、杏儿林场五个林场,发展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尽快改善其生态环境,并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包括杏儿林区的华山松、辽东栎,西沟林区的波氏杨,塘尔垣林区的青海云杉等树种,以及麝、马鸡、雪鸡、梅花鹿、苏门铃等野生动物,全面建设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

3、  构建三条纽带,“一轴两带”南北纵横

三条纽带包括北部沿湟水河发展带、南部沿黄谷地发展带和川大高速中部轴线,形成“一轴两带”南北纵横的“工”字形经济发展格局,有效推动县域经济沿主要产业走廊集聚发展。

川大高速中部轴线 沿两条发展带从南北双向向内辐射带动,以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北部优化发展、中部加速崛起、南部强化开发开放,实现民和整个区域的整体推进。

北部沿湟水河发展带 依托现有基础,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湟水沿岸城镇为载体,以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产业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产业规模,形成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走廊。

南部沿黄谷地发展带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水电、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经济带。

4、  发展四类主体,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与城市经济区、生态旅游与林业经济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区四大经济功能区,鼓励一般乡镇特色、错位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现代产业与城市经济区 范围包括川口镇和马场垣乡,以发展工业和物流业等现代产业与城市经济为主。工业集聚包括下川口工业园区、米拉湾农畜产品加工区和矿产资源加工区。凸出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打造兰西经济区重要的

商贸产业物流基地为目标。

生态旅游与林业经济区 加快建设西沟景区(包括塘尔垣林场和西沟林场)、古鄯景区(古鄯林场)、满坪景区(满坪林场


附图2:四大经济区布局

 

和杏儿林场)的基础设施。整合区内自然山水、宗教文化、保健养生药水泉等优势资源,发展成为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度假休闲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林业发展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区 范围包括巴州镇、古鄯镇、马营镇以及转导乡、总堡乡、核桃庄乡、隆治乡、大庄乡,依托农业主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以民和县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逐步形成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等几种现代观光农业模式。

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区 范围包括满坪镇、官亭镇以及中川乡、前河乡、甘沟乡、杏儿乡,以官亭为中心发展休闲旅游和高效农业。旅游业在充分挖掘辖区内土、回、藏、汉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发掘黄河文化、“大禹故里”文化、喇家遗址文化内涵,结合寨子岛休闲、丹霞地貌观光、现代水利观光等旅游资源,注重同南部积石县的联系,形成民和县南部重要的旅游接待、娱乐、休闲、餐饮中心。农业向产业化发展,抓住良种、饲料、防疫、屠宰、物流、精深加工和下游产品等主要环节,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绿色品牌,真正形成依托资源、品牌开路、技术支撑、龙头带动的产业集群。

5、  打造五大基地,凸显地域发展特色

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基地、丝路商贸物流基地、高原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文化创新传承基地五大特色品牌,凸显我县地域发展特色。

产业转型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矿石资源、水电资源以及兰州市红古区内丰富的煤矿资源,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适当发挥远离大城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金属冶炼为基础的硅系列产品、铝型材产品、新型复合材料、太阳能材料、水泥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聚集,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低碳的资源型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丝路商贸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现有兰新铁路货运站优势,积极争取工业园区铁路项目,进一步优化流通基础设施,建成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整合流通资源,鼓励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配送企业。通过核心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努力使我县成为丝路经济带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高原农业示范基地 稳定全膜玉米、壮大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优质果品和设施蔬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冷水产业、休闲农业、林果和饲草四大新兴产业,打造全省最大的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树立优势品牌,走“产品结构多元化、品种档次高端化、产业结构基地化、生产技术高新化、企业规模中型化”的发展路子,将我县建设成为西宁、兰州两大都市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稳步推进“家庭牧场”建设,做大做强规模养殖场,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重点发展饲草料加工配送产业,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饲草生产加工基地。

区域旅游休闲基地 依托两大省会城市,围绕精心打造“凝千年文明之重镇、聚河湟灵气之宝地”的品牌以及“河湟宝地,休闲民和”的旅游形象,以乡野休闲、康体养生和宗教民俗文化为主要特点,以着力打造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三川民俗风情园、黄河观景带、七里寺康体养生区、喇家遗址、永录民俗博物馆等旅游品牌为抓手,实现观光、休闲、娱乐、垂钓、采摘、科普教育等相结合,配套建设旅游、娱乐等设施,拓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亲子旅游、摄影旅游等农业休闲旅游,把我县建设成为兰州、西宁都市经济圈休闲旅游基地和“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

文化创新传承基地 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特色文化品牌,合理开发及传承七里寺花儿、三川纳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喇家遗址旅游,开发彩陶艺术品加工制作、民和刺绣、黄河奇石、铁器加工、雕塑、民族服饰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以文化功能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民和天井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逐步把具有民和地方特色的刺绣、手工艺品加工、花儿演唱等民间民俗文化挖掘、发展和保护,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成为民族特色文化创新传承示范县。

第六章 目标任务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一个同步,五个提升”的总体目标。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实力、民生福祉、城乡建设、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新提升,将民和打造成工商贸物流主导的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城市,彰显青海省东部门户形象的新兴城市。

一、一个同步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扶贫攻坚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使社会进步成果惠及民众。

“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亿元,年均递增10.5%,人均GDP达到30200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年均递增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5亿元,年均递增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156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0.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

二、五个提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以创新为主导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着重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地域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推动产业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0.25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均输出14万人(次)以上。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乡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进一步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建设统筹提升。强化主城区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县城区和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依托湟水河流域、黄河流域、川官高等级公路沿线轴带集聚发展,以县城中心,官亭为次中心,马营、古鄯、峡门三个重点镇建设为主体,整合优化城镇布局结构,促进各类城镇特色化发展。依托交通、能源、电网、市政、水利、通信、物流、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综合交通一体化、水利资源一体化、能源供应一体化、电信通讯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县城公共交通覆盖率大幅提高,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民主法治普遍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十三五”末,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5%以上。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逐步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总体水平争取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达到32.4%,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排放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强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耕地保有量65万亩。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0%

 

附表2  民和县“十三五”主要目标指标体系

类别

评价指标

单位

基年值(2015年)

目标值(2020年)

指标属性

一、经济实力(8

1.GDP增长率

%

12.5

10.5

预期性

2.人均GDP

19740

30200

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3.72

6.13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6

252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1

35

6.三次产业结构

 

14.2:54:31.8

11:56:33

7.工业化率

%

36.9

38.6

8.网络覆盖率

%

 

100

二、民生福祉(10

9.平均受教育年限

8.21

10.5

预期性

10.平均预期寿命

73.5

75

11.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5

4.5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54

32297

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50

11998

14.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

 

 

1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9.6

100

16.养老床位

/千人

 

35

1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100

1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23

60

三、城乡建设(4

19.城镇化率

%

36

45

预期性

20.城区建成区面积

km2

9.63

19.63

21.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m2

 

40

22.城区公共交通覆盖率

%

 

80

四、民主法治(4

23.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

预期性

24.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

/万人

 

8

25.社会安全指数

-

 

100

26.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

 

2.3

五、生态环境(7

27.耕地保有量

万亩

64.35

65

约束性

28.森林覆盖率

%

28.5

32.4

预期性

29.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约束性

3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90

31.建成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

 

80

32.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100

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0

 

 

 

 

 

 

 

 

 

 

 

 

 

 

 

 

 

 

 

 

 

 

 

 

 

 

 

第二节 “十四五”展望

到“十四五”末,民和将进入由小康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科技进步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生态文明与绿色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民和将建成为海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沟通兰西的支点,展示青海的门户城市,多元文化创新发展基地,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2025年达到190亿元,10年平均递增1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25年达到9.65亿元,10年平均递增10%

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2025年达到390亿元,10年平均递增12%

消费品零售总额2025年达到54亿元,10年平均递增1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年达到17636元,10年平均递增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25年达到52210元,10年平均递增9%

全县城镇化水平2025年达到55%以上。

 

 

第三篇 转型发展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工业新型化与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相互支撑、共同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第七章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积极充实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现代农业为内涵的“民和模式”,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化、组织化、设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我县建设成兰西经济区重要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递增5%。

第一节 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十三五”时期,稳定发展壮大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优质果品、全膜玉米、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冷水养殖、林果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壮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马铃薯产业。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扩繁基地,将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1750公斤。油菜产业。到2020年,全县杂交油菜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单产达到240公斤。果品产业。露天果品重点发展薄皮核桃、大樱桃、苹果等产业,并改良品种,提升品质,优化结构;设施果品做大做优红提、人参果、雪桃等品种,不断改善结构,提升品味。到2020年,发展露天果品2万亩,设施果品5000亩,努力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实施好“黄河彩蓝”现代菜篮子生产地基建设,到2020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玉米产业。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加大在浅山地区的玉米发展力度,保持川水、沟岔地区的种植规模,“十三五”时期,全县玉米面积年均保持4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量达到24万吨。

培育四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枣、花椒、软梨、酥梨小杂果生产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立优质小杂果基地3万亩。依托寺沟峡水库和沿黄地区的沙滩和盐碱地资源,发展池塘和网箱养鱼,发展金鳟、红鳟、高白鲑、鲟鱼等水产品种,全县淡水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通过挖掘农业发展内涵,配套建设旅游、娱乐等设施,在巩固已建立的53处农家乐、休闲园等基础上, 全力打造马场垣、巴州、中川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基地10个。突出发展以玉米、紫花苜蓿、箭舌豌豆、糜谷种植为主的饲草,在川水乡镇复种燕麦等作物,结合玉米秸秆,稳步壮大饲草种植面积,全力培育新兴农业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区特色畜牧业

“十三五”时期,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实施“扩羊、增牛、稳猪、发展禽兔”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饲草产业,着力打造农区畜牧强县。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坚持“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两手抓,促进全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突出“家庭牧场”建设。大力实施“万户百万只”工程,到“十三五”末,全县“家庭牧场”达到10000户,其中“十三五”期间建设6800户,肉羊养殖户6000户,饲养量达到84万只;肉牛养殖户800户,饲养量达到1万头。做强规模养殖场。“十三五”期间,新建规模养殖场25家,使规模养殖场总量达到200家(通过省级认定120家)。其中肉羊规模养殖场达到90家,饲养量达到20万只;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35家,饲养量达到2万头;奶牛规模养殖场达到10家,饲养量达到0.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45家,饲养量达到3万头;禽兔规模养殖场达到25家,饲养量达到30万只。

稳步推进饲草加工配送基地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以玉米秸秆为龙头,发展壮大饲草产业,扶持壮大饲草加工配送企业,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饲草业发展,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推进养殖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饲草料加工配送达到120万吨,精饲料加工20万吨,优质饲草生产30万吨。即:以绿宝饲草开发公司为主体,扶持和做大做强饲草料加工配送公司4个,新建饲草加工配送点25个,使饲草料加工配送能力达到120万吨;新建年加工精饲料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2个,饲料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年种植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饲草产量达到30万吨。

第二节 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

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的专家负责制”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攻关一批设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充实、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新型农技推广工作制度,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能。

二、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突出设施农业基地化、精品化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旧棚改造的同时,发展标准棚2500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将卷帘机、保温被、施肥灌溉设备纳入国家农机化补贴,对集中连片的农业基地配套水、电、路等设施。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扶持措施作用的全面发挥,以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和建设双垄全膜机械化作业示范区为主攻点,加强指导服务,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到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7%。

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重点发展加工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打造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湟乳乳制品有限公司、鲁青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对精细蔬菜、饲草料、设施果品、肉类、乳制品生产经营等企业的引进力度,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5%以上。培育主导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到2020年,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10个,知名品牌1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

第三节 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一、提升农业组织化发展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县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培育县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0家,50%的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管理,带动5万农户20万人参与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十三五”末,全县土地流转规模达到20万亩,千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达到100家。扶持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水平,探索“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龙头企业”的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加快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强全县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市场总体规模。加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业,建立全县范围内规范合理、高效快捷的统一市场体系,川垣主城区建设中心市场,中心乡镇适度发展农贸市场。推进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提升改造。依托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支持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等,努力解决好生鲜果蔬的储存运输问题。到2020年,建成 1 个大型批发市场,8个乡镇农贸市场,基本建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批发市场体系,打造成为青海东部农产品集散中心。完善社区商业网点,畅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直销配送方式。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蔬菜、果品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运输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合作社)建立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产品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企业标准体系。重抓源头监管,完善田间档案记录制度,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营销企业进货台帐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残检验检测制度、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

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成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努力打造一个核心示范区,着力打造总堡乡万亩设施果品、隆治乡万亩林果、黄河彩蓝、三川冷水养殖和马场垣奶牛养殖基地,辐射周边特色农产品基地32万亩。

专栏1         农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

●良种繁育:脱毒马铃薯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民和县优质蔬菜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共4项,总投资3200万元。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共4项,总投资4.59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农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农业重点示范项目共3项,总投资2.55亿元

●农业机械化: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动植物保护: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民和县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民和县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建设项目,民和县乡镇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果蔬恒温保鲜库建设项目共5项,总投资1.55亿元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民和县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农村新型能源开发项目,保护地免耕农业建设项目共4项,总投资7500万元

●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村一品及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项目,果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扶持共3项,总投资5700万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改扩建项目,县防雹服务等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共3项,总投资1100万元

●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农作物、果蔬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农业示范园区饲草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共2项,总投资2500万元

专栏2         畜牧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

●“家庭牧场”建设项目:总投资6.16亿元

●饲草料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

●农区优质牧草种植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畜产品加工交易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

第八章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低碳发展、集群发展、协调发展,优化提升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新能源及煤电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能级,加快形成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4%。

第一节 构建和谐生态工业园

一、着力做强工业发展平台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坚持“总量优先、生态并重、改革创新、土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基本原则,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数据驱动、集群化推进”的园区建设思路,努力构建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导,以新材料、新能源、煤电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为补充的省级现代化工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铝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及商贸中心、农畜产品加工区的建设步伐。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工业园大通道、马聚垣湟水河大桥、享堂路网工程等项目,完善工业园电网改造,新建330KV变电站两座;完善工业园给排水管网建设,并在东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天然气管道系统建设。

推动项目集聚发展。促使项目集中建设、产业相互衔接、要素集中供给,建设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共享、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文明的工业园。

在园区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园,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欧亚大陆经济走廊、“兰西经济区”、“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黄河旅游发展带”等重大战略,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集群为载体,以与东中部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承接东中部、省内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园区与发达地区政府、园区、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引进转移企业、共同招商增量企业、配套产业链环节、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工业园。

三、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资源低消耗、“三废”低量化、综合产出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围绕农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水、废渣,生产饲料添加剂和生物有机肥,形成“废水、废渣饲料、生物有机肥”的产业链。到2020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园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

第二节 打造新型低碳产业体系

一、培育三大战略型主导产业

1、  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

依托青海西部水电45万吨电解铝、万康铝业20万吨棒材、庆丰铝业30万吨大板锭,规划建设铝产业园。延伸发展以铜、硅、镁等其他主要合金元素的铝合金和各种特种型材、建筑型材、连铸连轧铝板带、包装铝箔、电子级高精铝等铝加工精深产品,着力打造兰西经济区一流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2、  镍镁基合金新材料产业

以鑫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金属镁、11万吨镍铬不锈钢基料为依托,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镍、钴、铁的合理回收,处理低品位镁质、硅质红土镍矿,实现镍、钴、铁的综合利用,并围绕金属镁、镍、铬做好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各类镁基合金、镍基合金、高档不锈钢等产业。

3、  新能源及煤电产业

充分利用涩宁兰天然气管道过境工业园的优势及民和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重点支持和发展天然气液化、醇醚燃料、热电联产等项目,着力构建绿色环保产品体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新能源及煤电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推进日处理30万立方天然气液化、年产100万吨醇醚燃料、2×350兆瓦热电联产等项目,走高效、低耗、优质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二、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新型化工材料产业。以资源为依托,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石化工新材料、新型碳材料两大产业方向,建设兰西经济区新型化工材料生产基地。着力打造电石PVC下游产品;石墨碳素纳米碳纤维及下游产品;碳化硅碳化硅微粉及下游产品五条产业链。

新型建材产业。以高纯铝、铝镁合金、铝锂合金、镍合金材料及铝基、镁基复合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延伸电解铝和金属镁产业链,重点发展建筑用壁板、器具装饰、装饰品、标牌、门窗、幕墙、汽车和飞机蒙皮、仪表外壳及室内装修材料。围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等产业,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绿色高新建材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打造“煤炭电力水泥下游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壮大地方特色产业

1、  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民和丰富的牛羊肉、马铃薯、玉米、高原果品、畜禽、中药材等优势农牧业资源,着力塑造“高原生态”品牌。以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突出玉米淀粉、马铃薯、果品、蔬菜、油料、饲料等产品的加工;以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突出肉类、奶类、绒毛、皮革等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牛羊肉深加工、饲料加工、高原果品、淀粉制品、乳制品、软饮料等农畜产品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民和锦泰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湟乳乳制品有限公司、七里寺天然饮品有限公司、青海清和王尔力手抓食品有限公司、堡嘉隆特色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名优产品,使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民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成兰西经济区有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2、  民族特色轻工业

发展以三川刺绣为主导,积极发展壮大民族特色轻工产业。坚持“打民和刺绣旗号、弘民和刺绣特色、推民和刺绣名牌、树民和刺绣形象”的新理念,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拓宽发展渠道,提升产品档次,打造民和刺绣精品品牌。大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多民族地方特色,发展具有穆斯林、土族、藏族等文化特色的民族轻工业产品,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分片分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协会--会员--农户协会”的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服务体系,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挖掘,研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不断发展民族特色轻工业。

专栏 3        工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

●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项目:年产50万吨铝型材及铝制品项目,年产10万吨新型交通用铝合金挤压材项目,年产10万吨铝塑复合制品项目,年产20万吨铝箔项目,年产1000万件汽车铝合金锻造轮毂项目,年产2万吨高压铝导线生产项目共7项,总投资149.2亿元。

●能源及煤电产业项目:年产100万吨醇醚燃料项目,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39.1亿元

●农产品加工项目:年产20万吨精饲料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牛羊肉深加工项目总投资2.48亿元

第九章 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切实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商贸流通,积极培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提高比重、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到“十三五”末,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3%。

第一节 构建区域商贸物流集散地

到2020年,力争实现现代物流业各项总产值40亿元,逐步形成铁路物流、公路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圈。大力培育引进第三方物流,打造成为兰西经济区有影响力的能源、资源型产品和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构建“丝路经济带”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集聚区建设。推进享堂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巴州、古鄯、马场垣、满坪、中川五个乡(镇)级物流中心,构建区域性物流基地。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物流。打造农产品及其他生活物资的集散功能,开展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加快农产品及生活物资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市场集群和生活物资商业物流聚集区。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引进一批高标准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并鼓励现有物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大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重组,为制造业提供满足于生产活动的运输、仓储、采购、加工、配送和供应链集成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四是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有效整合现有运输资源,加强公路货运枢、铁路货运的基础设施。加快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引导各类仓储企业按照国家中文码仓库的标准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与工商企业共建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满足工商企业“零库存”的要求。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货运交易中心。

第二节 建设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

积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建设多元复合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实现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全面打通联接“马场垣(乡村旅游)—峡门(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西沟(天井峡景区)­古鄯(七里寺药水泉生态旅游区)满坪(永录民俗博物馆)甘沟(卡地卡哇寺)官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川(禹王峡)”旅游大通道,构建北部万亩桃园乡村度假休闲游、中部药泉康体养生自然观光游、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南部黄河流域民俗风情古文化遗址游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山水休闲和养生保健为一体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十三五”末,实现旅游人数211.2万人,旅游收入7.33亿元。

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依托桃花源休闲度假区、黄河沿岸历史遗存、沿黄山水等打造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产品,通过生态、文化、乡村等休闲度假产品与观光产品的组合,发展文化休闲、生态休闲、体育休闲、美食休闲等休闲度假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游。加快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提升“土族风情”、“大禹故里”、“黄河风光”、“七里寺花儿会”等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依托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力打造喇家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喇家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努力打造喇家遗址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养生游。重点巩固和完善民和以“桃花”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以北部湟水河谷地区和南部黄河河谷地区为重点,开发出具有浓郁河湟文化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的“农家乐”产品。开发和建设以古鄯旅游风景区、西沟旅游风景区和满坪旅游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四是拓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以民和三川刺绣为主导,积极发展壮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依托乡村旅游一条街,以乡村旅游接待点为载体,通过评定优秀、资金鼓励等方式,大力塑造特色民和饮食文化品牌。

第三节 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

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木材、服装、电子、农畜产品、工程机械、汽车、建材等专业市场的建设。推进批发零售市场建设。确保海鸿国际广场、湟水湾商贸城、民和高铁站前广场购物中心、民和川垣商贸城、民和商贸综合市场、东都世纪城商贸大厦和官亭商务购物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推进农贸(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升级原有农贸市场,新建一批乡镇农贸市场,促进农村消费。推进县域商务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2家,商务酒店5家,同时加大“农家乐”的建设力度。重点推进民和服装一条街、民和餐饮一条街、官亭商贸一条街、官亭餐饮一条街、官亭土族风情一条街的建设。到2020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5亿元。

第四节 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一、积极培育金融服务业

完善本地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扶持地方金融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做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规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拓展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扶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有条件企业组建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引进和建立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专业机构,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紧紧围绕打造兰西经济区中心区位城市,以电子商务政策体系、支撑体系、交易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十三五”期间,建立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22个乡级服务站、150个村级服务站,培育电商配送中转物流企业1家,建立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着力推进土特产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到“十三五”末,力争注册农副产品及土特产产品商标30个,结合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加快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步伐;积极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入驻民和,加快民和电商平台建设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注入活力,使我县电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以特色资源创造文化品牌,集中打造“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史前文化”三大区域文化品牌,整合开发“黄河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三大文化资源,培育一系列品牌文化节庆活动,形成民和文化品牌。发展相关衍生产业和子品牌,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发展体系。到2020年,在高铁新区、官亭镇分别建设2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2个创意产业龙头企业;培育300名创意设计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转型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城市前列。

四、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

积极打造“智慧民和”。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网络换代升级,全面提高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全县4G网络全覆盖。加快 “智慧民和”、5G网络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系统、OA办公系统、网上审批系统以及城乡应急联动管理系统等管理服务体系,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20亿元。

五、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

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专栏4         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项目

●物流业重点项目:物流CBD项目,公路物流中心项目,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民和县农畜成品物流园,工程机械交易中心项目,享堂商贸物流区,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共9项,总投资71.65亿元。

●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民和高铁站前广场购物中心,民和智联商贸有限公司,民和商贸综合市场,东都世纪城商贸大厦,官亭中心商务购物中心,民和木材交易市场,民和服装交易批发市场,民和电子市场,汽车交易中心项目,建材交易市场项目,民和县川垣新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官亭农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共20项,总投资38.3亿元

●旅游业重点项目: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王峡景区,七里寺生态旅游区,三川民俗风情游览区,本康滩景区,天井峡景区,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共9项,总投资8.65亿元

 

 

 

 

 

 

 

 

 

 

 

 

 

 

 

 

 

 

 

 

 

 

 

 

 

 

 

 

 

第四篇 城乡建设篇

第十章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优化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扩容和城乡统筹协调,逐步增强县城对乡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县城镇人口要达到21万,其中县城15万,建制镇6万,城镇化率达到45%。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战略,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和产业布局,形成以县城区为核心、建制镇为骨干、重点乡为节点,布局合理、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总体格局。

1、加速城镇化进程,构筑“一主、一次、三组团”城镇空间结构

以县城为龙头,川官交通线为中轴,古鄯等七个建制镇为辐射点,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城镇空间布局,构筑“一主、一次、三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优化建设川口镇县城区主中心,辐射带动马场垣、巴州、北山、核桃庄四乡镇,川口镇以川垣新区东扩开发、旧城区改造为重点,马场垣以工业园区拓展为重点,北山围绕史纳、享堂物流园区发展,逐步纳入中心城区建设范围。

“一次”:打造官亭-中川次中心,官亭镇充分发挥连接甘青两省四县的区位优势,以喇家遗址、黄河梯级水电站和750千伏安变电所为依托,建成周边乡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沿黄旅游明珠城镇。

“三组团”:以古鄯、马营、峡门三个中心镇发展为核心,带动其他乡镇的发展。其中古鄯镇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打造经济强镇和文化名镇;马营镇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发达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马营陈醋”、“豆类淀粉”等特色品牌,发展成南片地区木材、牛羊、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打造成甘青两省的商贸名镇;峡门镇依托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生态型园林型城镇,成为北片地区的旅游和商贸中心。

2、加强县城区建设,构建沿湟现代化城市区域

积极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加快与兰州红古区的同城化发展,推进川口与兰州海石湾协同建设“川海新城”,提升我县兰西经济区区位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构建以川口镇主城区为核心,东部马场垣片区冶金工业园,西部川口镇史纳村、享堂村、米拉湾村、海石湾片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及商贸区为两翼,巴州镇、核桃庄乡为郊区卫星城镇的跨行政区域的城市化区域。

“十三五”期间,加强城区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以湟水河为轴线的带状城市空间发展,实施拥河发展、分片布局,推动县城区“一城两区”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到“十三五”末,居民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率达90%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一城”主要包括旧城片区、川垣新区,其中,旧城片区:逐步对旧城区6个片区进行改造,推动旧城区东环路、北环路、史纳危桥加固等项目,全面实施对破旧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工程,将旧城主街区建成具有现代欧派气息、兼具地方特色的城区;川垣新区:加快新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川垣新区居环路、三条主干道的延伸、县城市民广场、高铁轴步行街、川垣综合市场、川垣北路综合批发市场、火车站前批发市场、川垣体育馆、川海大桥等项目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市政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等设施建设,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县城聚集,将川垣新区建成建筑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两区”主要包括工业园西区、工业园东区,其中工业园东区:重点建设工业园大通道,加快对工业园主干道、快速干道的改造提升,完善工业园次干道建设。完善工业园给排水管网铺设工程,并在东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争取到2018年全面解决入园项目的供水和废水达标排放问题;工业园西区:重点建设享堂路网工程等大项目,通过加快建设享堂商贸物流区项目,建设大型农产品及特色产品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史纳综合物流功能区和享堂综合商贸功能区。

3、促进中心集镇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城镇走廊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集聚。依托区位优势,在重要工矿区、交通轴线、交通枢纽、旅游开发、商品集散地,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心镇,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初步建成1个中心城市,1个次中心城市,古鄯、马营、峡门3个中心城镇,带动其他14个乡镇发展的格局。

附图3: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卫星集镇建设”的要求,主动接受县城和中心集镇的辐射,其中川口镇辐射带动马场垣、巴州、北山、核桃庄四乡镇,建设成为现代化城镇走廊;官亭镇辐射带动中川、甘沟、前河、杏儿、满坪五乡镇,建成“旅游型”城镇走廊;马营镇辐射带动转导、大庄两乡镇,形成“市场型”城镇走廊;古鄯镇辐射带动隆治、总堡两乡镇,建成“仿古型”城镇走廊;峡门镇辐射带动新民、松树、李二堡、西沟四乡镇,建设生态“园林型”城镇走廊。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突显发展特色,构建完善的城镇发展体系,促进县城与中心集镇协调发展。

 

第二节 促进区域产业集聚

推进金属冶炼、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金融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向高铁新区集聚,休闲旅游度假、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向沿湟水河、黄河、川官公路城镇快速通道集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体系。

1、沿湟水河产业发展带

以湟水河谷地为主体,包括民和旧城区、川垣新区、工业园东区、西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以工业园东区、米拉湾农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金属冶炼、新能源及热电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以享堂综合商贸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发展集农副产品集散、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围绕高铁新区的建设,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大力推动金融保险、中介咨询、商务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餐饮娱乐、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建设民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下川口“天路桃园”为龙头,以马场垣团结村花卉栽培示范园为重点发展项目,建设品位高雅、功能齐全的生态园,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

2、沿黄河产业发展带

南部沿黄谷地发展带是青海省沿黄谷地城镇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水电、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业。以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优势为依托,发展水电工业和做好电能的就地转化。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黄河三川民俗风情游览区为依托,开展黄河风光、古人类遗址、大禹故里、民俗风情、寺沟峡库区文化观光体验旅游。以土族刺绣工艺品、特色清真餐饮、土族纳顿节等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商贸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土族风情一条街等商贸和新型服务业。

3、沿川官公路产业发展轴

川官公路城镇快速通道纵穿民和全境,古鄯、巴州镇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马营、官亭镇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充分利用公路沿线卡地卡哇寺、马营清真寺、七里寺生态旅游区、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红花寺、古鄯水库、娘娘天池等旅游资源,打造我县重要的旅游经济带。

附图4: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专栏5         城镇建设重点规划项目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12项,总投资80亿元。

●小城镇建设项目:共46项,总投资60亿元。

第十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扎实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

第一节 加快美丽城镇建设进程

以县城主城区和古鄯、官亭、马营、峡门等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完善交通、供水、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大规模人口转移和企业集聚提供更完善的载体。加快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工创业园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县乡(镇)经济工作重心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推行城镇保护耕地、节约建设用地举措,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通过占补平衡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剂、配置土地指标,解决城镇化用地不足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建设美丽乡村125个。全力保障基本住房条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村庄景观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升农牧区生态环境;通过拆旧建新、土地复垦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与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打造农民生活功能圈;创新管理机制,夯实基层管理基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第十二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实现路、站、运一体化,完善交通运输结构,结合国省道路网调整布局,合理完善路网连接线,构建以国、省道等主干线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外联毗邻省、区、县,内通乡、村、社的“二线三环四纵五横”的基本路网。

1、公路

一是强化对外交通。加快推进民小一级公路、川海大桥、马场垣乡马聚垣湟水河大桥建设,缓解区域沿湟流域通道的过境交通压力,带动东部城市群沿线区域经济开发;加快民和至大通公路(北山大通道)、民和至湟中公路(南山大通道)、翠泉二路至109国道连接线、民和峡门直沟至化隆公路、民和西沟至化隆公路、官亭至甘肃永靖沿黄旅游公路、官亭至湟源哈城公路、转导至甘肃永靖二级公路的建设,促进城乡间的交流。

二是完善内部交通。立足强化城区建设、县域联系、园区发展、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高铁大道川垣七路、八路、西环路、川垣北路至109国道连接线工程,促进城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实施中川公路、前河公路、西沟公路等一批公路项目,提升现有公路等级,继续完善路网连接,到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村道硬化覆盖率100%。加快喇家遗址公路、沿黄河旅游二级公路、黄河寺沟峡航运工程建设,带动和促进旅游业的开发。加快工业园区主干道的建设,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

2、运输枢纽

一是客运枢纽。其主要包括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和市内公共交通枢纽两个层次。加快推进我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承担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快速转换。加快官亭二级客运等12个乡村客运站建设,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主枢纽、乡镇为集散点、沿线设候车点、成线成网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是货运物流基地。拟建物流园区2个,分别为享堂物流园区(小商品物流园),史纳物流园区(建材矿产物流园)。拟建23个货运站,其中建设一级货运站1个,二级货运站2个,三级货运站7个,四级货运站14个。

3、内河航运

黄河寺沟峡航运建设工程,航道18公里,码头4座,计划投资1亿元。

4、机场建设

争取民和中川通用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机场按一类小型通用机场标准建设,满足兼顾直升机、小型固定翼飞机和通勤飞机起降要求,为国内支线民用机场。飞行等级为4C,跑道长度3000米。

专栏6        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规划项目

●公路桥梁项目:国省干线、对外交通、县乡道改造、旅游公路、园区公路、连通工程、桥梁工程、通寺院公路、村道硬化、林区公路等十大类建设项目,总投资89亿元。

●运输站场项目:等级客运站、货运站、公交站、港湾式招呼站、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中心、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总投资3.84亿元。

 ●内河航运项目:黄河寺沟峡航运建设工程,总投资1亿元。

●通用机场项目:中川通用机场建设,总投资10亿元。

●养护管理项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治超卸货场、公路路政管理设备、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农村公路养护工区,总投资2.1亿元。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牧区灌溉、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小水电等6个方面,力求达到保障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要求,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利管理体系等四大水利保障和支撑体系。

1、大力推进骨干水利设施建设

以水源工程、灌溉工程、引水工程为重点,推进满坪水库、螯河沟水库、甘沟峡门水库、藏峡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实施好积石峡水库工程(二期)灌溉工程、南北两山绿化水利灌溉工程,进一步推进湟水南干供水工程民和段、大通河城乡供水(二期)工程、下川口工业园区(二期)重点供水工程,实施好民和县城第三水源、巴州地区水源改造以及民和县老城区管网改造工程等工程,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2、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抓好河西沟水库、满坪水库新建水库灌区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湟水流域、黄河沿岸现有灌区节水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东垣渠、官亭泵站、古鄯中型灌区灌溉渠系节水改造工程,支持农村人饮提升改造、小型供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等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3、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完善黄河民和段干流、隆治沟和前河沟国土江河综合整治,加强马营沟、寺纳沟、鲍家沟、二道沟等18条农村河道防洪整治工程,加强米拉沟、大马家沟、甲子山、娄子沟等16项山洪防洪工程建设,对前河麻杆沟水库、满坪浪塘水库病险水库进行处理,对张铁水库库区移民进行搬迁,保证水库达到兴利库容,发挥水库正常供水功能。实施好张关沟骨干坝、红沟骨干坝、池沟1#骨干坝、池沟2#骨干坝、秦家湾大沟骨干坝、寇家沟骨干坝、王家沟骨干坝、大庄沟骨干坝等22项除险加固项目。

4、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抓好寺沟峡流域、满坪镇周边流域、李二堡镇周边流域、松树沟流域、隆治沟流域、马营片、峡门库区上游、古鄯库区上游、松树沟坝系工程等35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

5、促进水利改革与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完善水价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机制。通过基层水利管理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建设。争取国家加大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等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6、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建设海绵城市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专栏7       水利工程重点规划项目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共87项,总投资2.76亿元。

●防洪工程:共37项,总投资7亿元。

●病险水库加固:共3项,总投资1460万元。

●城乡供水保障项目:共33项,总投资22亿元。

●农村牧区水利项目:共44项,总投资15.9亿元。

●水土保持项目:共40项,总投资8.12亿元。

●水利风景区项目:共7项,总投资1.28亿元。

●水利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共13项,总投资8074万元。

●养护项目:共15项,总投资1.24亿元。

第三节 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1、大力发展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湟水河、大通河及黄河水力资源,加快水利生态资源的持续合理开发,开工建设炳灵一级水电站、大河家二级水电站和下东川水电站;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使铭德集团2×35MW热电联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围绕虎头崖、巴州油气资源的详勘,进一步扩大石油开采规模。利用我县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到“十三五”末,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火电装机容量达到70MW,石油开采规模达到5万吨,光伏规模达到100MW。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工业园区及全县所有乡镇天然气主管网全覆盖。

2、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

按照电网建设与城乡规划、园区规划和工业布局相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110kV下川口开关站,满足工业新增负荷的供电需求;为提高民和县城川垣新区的供电能力、优化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解决东部川垣新区供电无线路走廊,规划建设110kV川垣东变;民和县南部35kV马营、古鄯、先锋电网结构复杂,35kV线路过长,可靠性较低,为优化民和县南部电网规划建设110kV古鄯变。为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开展低压电网改造工程,优化网架结构,增容扩建35kV康扬变、35kV驼岭变、35kV联州变并建设第二电源。

附图5: 电力规划布局图

专栏8        电网建设规划项目

110KV电网:新建下川口开关站、川垣东变电站、古鄯变电站3座,总投资1.73亿元;新建110kV线路6条,总长度59km

35KV电网:驼岭变电站、康扬变电站、联州变电站3座变电站增容扩建,总投资4420万元;新建335kV架空线路,总长度37km

10kV电网:包括异地搬迁项目、110千伏民和变电站配出电工程(3)等共25个工程,总投资1.63亿元。

第四节 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力争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使气象现代化若干领域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预报预测更加准确,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编制出台比例达100%,扎实做好人工增雨工作,着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效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纳入率达100%;公共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信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气象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符合气象发展要求,气象依法行政能力和标准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第五节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公路等项目同步规划和建设,扩大覆盖、完善功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牧区信息网络覆盖率。二是加快“智慧民和”进程。加快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逐步实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高效组织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积极构建贸易物流、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健康保障、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智慧体系。三是加速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重点推进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等项目,促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存储、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水平,并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四是推进农村电商建设。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行业融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实现惠民利民。五是完善网络安全监管。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针政策和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


第五篇 民生改善篇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第十三章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夯实基础,提升内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努力打造民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升级版,全面实现县域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第一节 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办幼儿园规范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和支持各乡镇充分利用村级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校舍和师资兴办农村学前教育。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幼儿园所(含早教点)253所,其中县城建成5所标准化幼儿园,乡镇建成24所中心幼儿园,村级建成225所幼儿园(含早教点),达到幼儿教育全覆盖,入园率达到85%以上。

第二节 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学校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步伐。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补充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将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严格落实高中课程方案,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普通高中建设和设施设备仪器配备,进一步完善高中教研网络建设,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完成中小学“全面改薄”项目261项,新建民和县第三高级中学,继续扩建普通高中2所,特色高中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5%,16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不低于99.5%,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实现“双高普九”目标;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全力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高考等主要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和全市首位。

第三节 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将学校建成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成为全省规模较大、效益较高、质量较优、实力较强的实用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将焊接技术运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三个专业打造成为省级重点骨干专业,将特殊教育、计算机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打造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专业。继续加大职校招生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推动大型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第四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健全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实现优势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学校合理布局、教育集中投入、教师资源集约。

专栏9        教育事业重点规划项目

●学前教育项目、全面改薄项目、普通高中项目、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22个乡镇中心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青少年军事培训学校、青少年艺术学校等共11,总投资30.2亿元。

第十四章 促进科技文卫均衡发展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强体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一节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战略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一是强化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转化。做好县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加强与知名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协作,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建立工业发展科技基金,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规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惠民、科普惠农工程计划,发展行业协会、合作社,推进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3-5年更新换代。广泛开展科普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建成10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立15个科普示范村;创建8个科普示范乡镇。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激励政策和人才环境的优化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科技创新潜能,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队伍,实现“乡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社社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目标五是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强三农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县乡两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覆盖率,及时解决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到“十三五”末,力争县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专栏10       科技事业重点规划项目

民和县堡嘉隆葡萄加工改建项目,总投资376万元。

●绿色微生态秸秆饲料研发与产业化,总投资520万元

绿宝玉米秸秆精细化饲草技术开发,总投资900万元。

冷水鱼养殖示范,总投资560万元。

●企业电子信息化的应用示范,总投资900万元

●协会、基地、社区建设,总投资200万元

第二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020年,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大幅提升。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7万人以内,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4.5/10万和10‰以下;城乡居民参保(合)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参保(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80%以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1.82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1.99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4张,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0%以上;居民15分钟到达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95%;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主要慢性病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65%;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到60%

1、加快重点医疗机构建设

到“十三五”末,全县形成1家三级综合医院、2家二级医院、34家一级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全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十三五”期间,县人民医院完成新址搬迁并实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达标验收,建设成为集医疗、预防、急救、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床位周转次数达28次,平均住院日达到10天。加强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打造南部地区医疗中心。完成二级综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达标,加强县第二人民医院重点科室建设。突出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切实为三川地区群众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县中医院和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建设。在现有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基础上,加强重点专科发展,积极争取中国全民健康扶贫工程项目支持,做大做强重点专科。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妇产科、儿科,不断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2、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服务

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到2020年全面完成一级甲等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达标工作,一级甲等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100%。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川口镇旧城区、川垣新区分别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就医可及性差的居民小区和行政村新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

3、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健全基本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职业病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医疗救治急救网络建设,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完成县急救中心建设,完善覆盖全县的紧急救援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城乡环境卫生显著改善。

4、加强药物供应保障

健全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药物招标采购办法,推动医药分开,切断利益链条,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经营行为,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满足群众用药需求。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和一般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的监管,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5、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人口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环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以农村为重点,以可以预防的严重、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遗传病咨询和新生儿筛查工作。着力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促进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第三节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

“十三五”期间,基本建立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以社会化多元投入为辅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整合民和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为我县现代化发展提供软实力和支撑力。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大力建设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站点,发挥其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结合我县民族文化优势,塑造特色鲜明的土族文化、回族文化,基本培育1-2个公共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以县城文化活动广场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活动平台,以县文化馆和城乡各类业余文艺团体及文艺骨干为依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能够就近、就地充分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快实施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程,完成征用保护范围内重点保护区的建设用地,农户搬迁、绿化、游客服务设施、博物馆陈列系统、遗址本体展示工程、遗址保护工程等工程,突出其文化价值地位,为激活民和县沿黄流域文化旅游奠定基础。实施马厂塬遗址和重点寺院维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比较完备的文物数字化信息档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培养为主要内容,建立非遗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3、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转换体育运行机制,开展好有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乡镇、社区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和健身项目,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就近锻炼身体,提高健身器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创新思路,积极组织赛事和体育健身活动。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的指导,开展好各中小学的综合性运动会。新建民和县体育馆、民和县体育公园、乡镇灯光球场,实现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推进县业余体校维修改造,积极筹备登山基地项目,县乡文化体育活动场馆覆盖率达到60%以上。

4、完善广播电视事业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广播电视事业的职能作用,坚持创新创优的指导思想,开办好高质量、高水准的精品栏目。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高新闻质量和播出能力。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和安全播出水平,完善影视节目和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系统。推进实施广播电视发射转播中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制播高清数字一体化设备等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有力引擎。巩固维护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直播卫星项目,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专栏11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重点规划项目

●卫生事业建设项目: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一般卫生院扩建项目、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培训中心项目等10项,总投资4.7亿元。

●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休闲广场、土族纳顿传习苑工程、文化产业项目《梦幻三川》山水实景表演、文化产业创意园、文化馆、图书馆、民和博物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马厂塬遗址公园、全县重点寺院维护等12项,总投资11.6亿元。

●体育事业建设项目:民和县体育馆、民和县体育公园、业余体校维修改建、登山基地、民和天井峡滑雪场、村级农民健身工程、乡镇灯光球场等共7项,总投资3.25亿元

●广播电视事业建设项目:广播电视发射转播中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应急广播 “村村响”工程、广播电视制播高清数字一体化设备

购置、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改造、数字影院等共6项,总投资1.95亿元

第十五章 全面实现整体脱贫

“十三五”期间,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扶贫开发“八个精准”和“八个一批”的要求,以“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为目标,以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管理平台为基础,发挥好我县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以光伏扶贫和电商扶贫工程为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扎实开展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科技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等专项扶贫工作,全力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到2019年,确保全县剩余的1.07万户贫困户、4.22万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2020年巩固提高,全县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全面开展专项扶贫

1.发展特色产业

对缺少发展资金和技术、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特色农牧业生产、培育新型主导产业,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等,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效益;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光伏扶贫等新型扶贫产业发展。

2、实施易地搬迁

以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为重点,按照“尊重意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就近安置,鼓励自主搬迁,提高移民搬迁补助标准,落实移民搬迁优惠贷款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完成贫困户1859户、8180人的搬迁工作。

3、促进就业培训

  通过技能培训、拉面经济、劳务经纪人、采棉和采摘枸杞等劳务工作,实现贫困村19000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帮扶贫困户新开拉面馆200家,发展劳务经纪人750名,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贫困村创业者和带头人给予资金扶持,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集中扶持9个贫困村995户发展以农家乐、家庭宾馆、旅游产品开发等为主的旅游项目。

第二节 有序推进行业扶贫

1.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升级工程改造和渠道等工程建设,实施升级工程改造、农田水利项目。在全县贫困村新增或增容变压器259台。以构建“畅通内外、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安全高效”为目标,到2020年,全县贫困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交通体系,在巴州镇、大庄乡等乡镇55个贫困村实施桥梁、涵洞等项目。加快贫困村通乡、通村道路建设,改建乡级公路6条,里程63公里,通行政村公路73项,总里程564.51公里;新建村内硬化道路1025.2公里,改造村内硬化道路214.13公里;新建农村村田间道路3566.4公里;新建村防护工程625.3公里。加大贫困农户住房改善力度,改造危房12764户。

2.社会公共服务

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贫困村教育事业发展。新建幼儿园73个,改扩建小学及教学点78个。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改扩建22个乡镇卫生院和80个村卫生室。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设施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80个,新建村级文化广场80个,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设施3909套。

3.金融扶贫

发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增加金融扶贫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用整村推进等产业扶贫资金项目作为风险抵押金,纳入“三农惠农”担保平台,撬动银行放大贷款支持贫困户,每户贷款不低于3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扶持种植、养殖发展产业。投资4.3亿元,扶持贫困户10128户。

4.电商扶贫

对全县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工程,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渠道,拓宽贫困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引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十三五”期间建成40个村级淘宝服务点,初步解决农村购物难、产品贵的现状,每个农村淘宝服务点要求最低覆盖500户以上。将农村淘宝、供销、电信等资源整合,在全县建立150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村级服务站提供购物、销售、缴费、票务等综合服务。引导和推动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承包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组织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所服务区域内的农产品进行整理,注册农产品品牌,将产品变为商品。围绕民和电商扶贫建立众创空间,引导更多的资源针对电商扶贫开展创新创业。

5.光伏扶贫

  全县贫困村中符合满足电力负荷和电网接入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总容量6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采用用户分布式、基于荒山坡、基于农业设施等模式,引进光伏企业进行投资,同时积极争取政府补贴和财税政策支持,精准、精确、公平的扶贫贫困户,确保能及时获得扶贫收入。

第三节 社会扶贫有效补充

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帮扶任务。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扶贫。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沈阳市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四节 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以落实党建责任为动力,以打造党建品牌为引领,统筹抓好贫困村的党建工作,着力健全适应精准扶贫要求的基层组织体系。引导各级党政组织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突出精准识别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全县贫困村社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逐步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群众有致富技能的目标。建立“第一书记”等帮扶干部的绩效考核和督查通报制度。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资源集中投入贫困村。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稳定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争取上级对口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积极性高、脱贫愿望强、扶贫工作做得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贫困村和减贫效果好的项目。创新财税、金融扶贫模式,加大财政贴息和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贫困村的金融服务覆盖率,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第十六章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作用。

1、完善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实施,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养老统筹层次和受益水平。重点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和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好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稳妥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充实社会保险项目,建立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2、优化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报销比例,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0%。健全完善城乡居民门诊统筹制度;城乡居民参保率巩固在99%以上。

3、完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

加强和改进对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城乡所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统一受理、渠道畅通、运转高效的社会救助事务受理联动机制,建设自然灾害监测、城镇贫困指标监测和农村贫困指标监测组成的监测网络,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保障。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强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建设。进一步落实好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等政策,加大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努力提高特定对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

4、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基本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任务。到“十三五”末,县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0平方米,乡村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基本消除农村土木结构房屋。

专栏12      社会保障事业重点规划项目

●民和县儿童福利院,总投资780万元。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总投资1000万元。

●马营回族敬老院,总投资600万元。

●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总投资420万元。

●农村互助幸福院,总投资600万元。

民和县光荣院,总投资150万元。

●民和县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县1个、乡村级46个),总投资4600万元。

●民和县慈善超市5个,总投资200万元。

民和县老年康复养护中心,总投资3000万元。

●民和县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总投资600万元。

●海东(居家)养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总投资5000万元。

民和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总投资7650万元。

●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投资200万元。

第十七章 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精心组织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举、县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举,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到2020年,力争培训城乡劳动力累计1.5万人次以上,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劳务输出达到64万人次以上。

1、创新劳动就业培训

积极整合省、市、县培训资源,新建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基地,以劳动技能培训、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为重点,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基层妇女、城乡劳动力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培训和转移服务工作。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开展定单、定向、定点培训,配合用工单位对所需用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民和特色的就业培训与劳务品牌。

2、积极促进大众创业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业开发企业和个人通过置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创业主题,引导和激励农民在家政服务、观光农业、外出承包土地等领域开展自主创业。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创业活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业。培育扶持劳动者开展连锁拉面经营创业,大力发展“拉面经济”。加强针对创业者的创业咨询服务,注重创业培训孵化。加强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创业者的信贷支持。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创业扶持方面的推动作用。

3、全力做好劳务品牌

拓展劳务市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创立金秋采棉、采摘枸杞、拉面经济等劳务输出品牌,多渠道培养和树立劳务输出带头人,建立劳务输入输出地政府协同管理与行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到2020年,全县拉面馆净增500家,总数达到2800家,从业人员净增3000人,总人数达到1.88万人,年实现纯收入5亿元以上。连锁经营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培育扶持连锁经营店力争达到50家。

专栏13        促进就业重点规划项目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总投资2000万元。

●民和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总投资965万元。

●民和县创业孵化基地,总投资2300万元。


第六篇 生态文明篇

第十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政府共同责任制,挖掘耕地资源潜力,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工矿用地整理和川水地复垦,有效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到2020年,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2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54万公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建设用地开发方面,合理调控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满足大型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发展节地型建筑和住宅,盘活利用旧城存量土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快实施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积石峡片区工程,确保2020年全县城镇村建设用地面积不少于8228.96公顷。适当控制一般城镇发展规模,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

附表4 至2020年民和县八类用地规模控制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般

农地区

林业

用地区

牧业

用地区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独立工矿用地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面积(公顷)

35405.96

44312.12

76954.73

55437.31

8228.96

540.3

341.18

640.23

专栏14        国土整治重点规划项目

●黄河谷地土地开发重大项目积石峡片区,总投资7800万元。

●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古鄯、总堡乡等14村,前河乡等2213村,隆治乡、总堡乡6村共3项,总投资7586.93万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隆治沟流域总堡乡台尔哇至哈家村、川口镇南庄子南山共2项,总投资1938.51万元。

●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总投资7084.09万元。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松树乡飞禽山村、前河乡上湾村、甘沟乡静宁村共3项,总投资4691.7万元。

●环境治理项目:湟水流域采砂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古鄯镇废弃砂场地质环境治理,总投资1491.67万元。

第二节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导向,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循环产业发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高效生态农业、循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生态城市和生态乡(镇)建设、绿色消费等重大工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标准,做到废物综合利用,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的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循环工艺流程,初步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以电解铝、硅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园区企业、产业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抓手,探索拉长金属冶炼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金属产品深加工及其废气、废渣集约利用的产业链条,重点做好废渣、废气、废水、废料等工业副产物的再回收利用,加强对工业园区或集中区内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引导,推进园区中循环建设。以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创建为载体推进社会大循环,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第十九章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加快“生态民和”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屏障,努力创建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将我县打造成高原生态宜居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

1、构建生态绿色屏障,加强脑山地区、浅山地区生态建设

继续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工程,积极稳妥推进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移民。以建立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在南大山、祁连山末端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区域重点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发展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浅山地区森林偏少、生态功能退化、旱灾频发的局面。到2020年,营造人工林11.2万亩,包括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南北山绿化。封山育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4%,提高4个百分点。

2、构建生态绿色廊道体系,加强江河沿线、城乡交通干线、农田林网等川水地区生态建设

加强湟水河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加快河湟谷地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实施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工程和河湟沿岸绿化工程,增加水源涵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水土流失,逐步形成河湟沿岸绿色走廊。加强绿色通道与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包括川官公路、川杨公路、史高公路、乡间公路,总计里程300公里,为美丽乡村构建生态景观线。

3、构建生态绿色城镇,加强县城、乡镇及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以县城区南北山绿化工程为重点,抓好县城南山、湟水河两岸、巴州河沿岸及街道和住宅小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建设高原生态宜居城市。以官亭中川美丽城镇绿化为重点,着力做好乡镇道路绿化和乡政府周边荒山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专栏15         生态建设重点规划项目

●林业重点项目:湟水流域南北山绿化工程、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总投资0.72亿元。

●林业重点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总投资0.6亿元。

●特色林业产业项目:核桃经济林更新改造、油用牡丹、藏茶等特色种植、林下经济,总投资1.39亿元。

●生态公共服务工程:村庄绿化、城镇绿化、道路绿化、校园绿化、废弃厂矿生态治理、湿地公园及保护、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总投资6.7亿元。

●林业基础建设项目:苗圃、公安及护林防火,林业资源管理、有害生物防控、林场及信息系统建设,总投资1.35亿元。

第二十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力度,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

第一节 工业污染综合整治

以工业园为重点,强化废水排放、固体废物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抓好工业污染防治。

1、控制工业废气污染

以电解铝、碳化硅、铁合金、电石、水泥等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等污染物控制为重点,实施重点污染物减排项目,确保主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之内。

2、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重点控制采矿、冶炼等行业,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再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3、加快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和固体废物处置场,建设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第二节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以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县城、各建制镇的环境整治为重点,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1、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和取水点保护,整治水环境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黄河大河家断面水质达到饮用水源保护区Ⅱ类水质要求。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湟水干、支流剩余排污口进行整治,全部纳入县城污水管网进行处理,改善湟水河水质,湟水河民和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质要求。以湟水干流为主,主要支流为辅,建设集防洪、道路绿化、照明、水景、雕塑、河道垃圾清理等为一体的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恢复城区河段景观功能。

2、提高城乡垃圾处理水平

建立全县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系统,完善覆盖全县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率,县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已建成建制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70%,逐年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能力。

3、提高城乡污水处理水平

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工程,完善污水网配套,加大对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建设重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

第三节 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1、有效防治农业生产污染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开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开发,扩大有机肥施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保障食品安全。加大农膜回收和集中处置力度,努力控制地膜污染。加大养殖废弃物的肥料化和沼气化处理,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达90%以上。

2、推进农村环境保洁工程

以“高原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分步解决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人口集聚村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继续开展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生活垃圾转运等工程,到2020年,全县90%的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专栏16         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湟水流域排污口整治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湟水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湟水河流域及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

●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3000万元。

第四节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制度,完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和相配套的管理政策,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监管要求,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在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落实好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现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将补偿政策和保护责任、保护效果相挂钩。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通过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通过推进林业、农牧、水务、住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合行政,形成合力,将生态建设置于相关部门的决策和执行中,实现各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统一管理和使用。试点通过在排污费等环节保护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以及违规排污等罚没款中提取部分建立地方财政生态补偿资金。

 

 


第七篇 改革创新篇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大政策”、“五大任务”,紧扣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改革引领、开放提升、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二十一章 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优化政府管理体制,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建章立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更加合理规范。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电子政务系统,规范行政审批,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部门绩效考核评估。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检察、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第二节  推进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引进、建立不同规模、多元化的经营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型财政

1、积极培植财源,壮大经济实力

继续巩固积县域支柱财源,积极培育和扶持后续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2、强化支出管理,实施刚性预算

完善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方式,乡财县管、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监管体系,确保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于财政增长幅度。

3、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覆盖率

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型投资体制,加强政府投资管理

1、规范投融资体制

按照“决策、运行、监管”三位分离的方法,县政府逐步回归到“统一规划、制定政策、依法监管”上来,明确投资公司作为民和县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投融资的法律主体地位,组建项目投融资监管委员会,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投融资规模的控制和资金使用情况依法规范进行监督和管理。

2、实现多元化融资格局

继续巩固和扩大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或组织的信贷关系,尝试运作投资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募集社会资本融资等模式,探索运用B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开发经营性或准经营性能基础设施项目,争取项目贷款和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配套资金融资。

3、实现资本运作市场化

积极利用自有资本并吸收民间社会资本开发经营性或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融资的市场化。加强投资公司的投融资能力建设,创新投融资平台和载体。

第三节 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优化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完善企业破产退出制度。

1、深化国有体制改革,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和金融服务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体制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2、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深入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将县域道路、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域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到“十三五”末,全县土地流转规模达到20万亩,千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达到100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六权同确”。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推进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第四节 推进各项社会体制改革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一是坚持引导创业与扩大就业并举,强化就业服务指导,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注重劳动力质量与结构的提升,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在劳动力要素上实现供给升级。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采取鼓励引导企业吸纳开发公益性岗位、“村官”任职服务、“三支一扶”基层服务等措施,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进一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三是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改进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构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保一体化和医保信息“一卡通”制度。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工作。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五是加强城乡住房体系建设。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进一步加快保障房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中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者纳入保障范围。推进以奖励性住房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争取每年完成农村奖励性住房3500户。六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牧业人口进入城镇的步伐,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实行“蓝印”户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从而逐步打破城乡户籍的二元化限制,推进城镇化发展。

第二十二章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以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把握高铁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突出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加速与兰西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第一节 依托高铁融入兰西经济区

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城市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打造高铁沿线产业转移承接高地,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高铁经济积极融入兰西经济区,推进高铁新区与兰州红古区海石湾同城化步伐,积极建设“川海新城”,努力承接传统产业、新型制造业的转移,打造西宁、兰州都市区连接大西南与宁夏、内蒙的物流中间站和集散地。依托高铁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能力,吸聚区域内的产业、企业和人才,率先在海东地区形成区域龙头和核心增长极,实现经济突围,带动区域发展。高标准建设与高铁紧密相关的综合城市功能区(高铁新区),实现资源倾斜和功能重构,打造民和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崛起点和未来民和的城市名片。

第二节 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益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细化民和县支持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发挥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实现“阳光政务”。加强招商引资园区平台建设。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来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来经营。以完善重点领域产业链为中心,做好招商引资规划。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加大向沿海企业密集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资金、技术、产业转移集中地的推介力度,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

第三节 扩大区域贸易合作

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西部地区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民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区域贸易合作空间广阔。应立足兰西经济区,东联西拓,合作共赢,通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争取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贸易、人员往来等领域赋予特殊优惠政策,成为丝路经济带对外输出特色商品和服务贸易产品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瓶颈问题,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八篇 社会和谐篇

“十三五”期间,积极顺应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变化的趋势,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以实施“三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以规范化的管理体制、科学化的决策机制、严密的惩防体系、有效的全民参与渠道,推动社会整合、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民和应深入落实中央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核心价值和根本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社会风尚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环境。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时代新风。

3、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为载体,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文明城市均衡创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为重点,切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第二十四章 全面加强“三基”建设

全面落实省委推进“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以改革增活力,以稳定促发展,以党建保大局,实现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提升执政水平,逐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全面加强基层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他各类基层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力量。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群众团体等方面的基层组织工作,强化组织功能,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要实施乡镇政权巩固工程,统筹提升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选优配强基层组织负责人,稳定和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

2、基础工作全面进步

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规范基层组织职能,改进行业系统的指导和管理,持续整治作风问题,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改变粗放型思维方式和方法,把基础工作落实到位。

3、基本能力全面提升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建立基本能力准入机制,激发竞争择优内生动力,加强基本能力精准培训,注重基本能力实践锻炼,实施全员学习行动,坚持固长板与补短板相统一,大力加强干部职工基本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二十五章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推动建立各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社会结构和小区环境,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二、落实民族自治地方政策

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少数民族乡镇和村的办公场所、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土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实施好较少民族扶持项目。

三、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深入开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发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二十六章 加快平安民和建设

第一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乡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为核心,加强基层各类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民主化、服务自主化的基层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基层村(居)委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着力推进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活动类、维权类、公益类、管理类等社会组织,引导其有序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社区法律服务、青少年教育服务、群众诉求化解服务、就业服务、困难群众帮扶服务、卫生医疗服务等平台,构建“半小时社区服务圈”。

第二节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加快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制度的衔接,在劳动争议、教育医疗、交通事故等领域全面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落实信访工作各项制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重点解决好疑难复杂个案和信访积案。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坚持实行党政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谈、带案下访等制度,重点关注和排查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医患纠纷、劳动社保、工资拖欠、宗教内部矛盾及重点人群等方面社会隐患。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全覆盖。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反应机制,为社会矛盾源头防范和调处化解提供保障。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动态分析、协调联动机制。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商业街道、集贸市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隐患和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强化特种行业的监督管理。保持对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刑事犯罪的高危运行态势。加强乡镇综治中心、村(居委会)综治工作站建设,整合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部门资源,健全完善“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巡逻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机制,将人们调解工作,社会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纳入综治目标考核。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提升社会治安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健全全民参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法对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管。推进安全监管、执法监察、应急管理机构和安全培训管理信息化共用共享系统支撑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更新、创新和产业升级项目申报机制;继续加大对各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及职业病危害防治;配齐配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及监管设备提升基层监管的执法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餐饮卫生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安全监管体系,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县城消防安全管理,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消除县城消防安全隐患。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健全应急预案,强化队伍保障,增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应急救援、舆论引导和善后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十七章 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健全依法治县领导机制,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加大民族立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信,完善普法保障措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正和建设良好生态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节 建立完善法治体系

一是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管理,严格岗位管理,加强执法司法衔接,继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深化政务公开。二是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三是完善基层维稳体系。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机制、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战斗堡垒核心作用。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平台和基层工作平台,强化基层组织和法治队伍建设。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逐步提高警民比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专栏17       公检法司重点规划项目

●川口、古鄯、官亭、峡门交警中队办公楼,总投资1750万元。

●车管所,总投资700万元。

●官亭交通安全检查站,总投资175万元。

●满坪、马营、李二堡、马场垣、巴州交警中队办公楼,总投资1925万元。

●刑警大队执法场所改造、史纳派出所办案场所改造、八大集镇派出所场所改造、马场垣及其他13个派出所执法场所改造、交警大队办案场所改造,总投资385万元。

●县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办案中心,总投资80万元。

24个派出所办公用房,总投资4080万元。

3个寺院警务室、5个城区警务室、15个乡村警务室,总投资975万元。

3个公安检查站,总投资4050万元。

●治安拘留所,总投资580万元。

 

 


第九篇 保障机制篇

第二十八章 建立规划实施领导机制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加强规划实施组织机制

坚持“先编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的转变。成立县规划领导小组,分解规划发展目标及建设内容,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按规划确定的年度目标和任务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

切实做好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互相协调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方向。

3、指导完善下层次规划

以本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依据,切实发挥纲要对行政区域的统筹作用,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专项规划编制,明确行政区域各行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导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

第二十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和评价机制

1、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

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法律监督,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定期向社会发布《纲要》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扩大规划实施社会参与度,及时公布经批准的《纲要》和其它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纲要》和各级专项规划的内容,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和了解规划实施情况的权利,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2、搞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协调,组织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促进全县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机衔接。及时做好规划实施调整,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管理、评估、修订制度,《纲要》一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不得随意更改;重大决策必须以《纲要》为依据,与《纲要》不一致的并确有实施必要,必须履行法定修订程序;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人民政府应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并按法定程序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第三十章 完善规划执行落实机制

第一节 强化项目的支撑作用

加强项目规划,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民和县情,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实施,搭建高效的项目协调平台,创新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突出项目前期工作和资金筹措重点环节,协调做好项目用地、规划选址、环境评价、安全评估、节能评估等内部环境审核服务,加大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供水、电力、道路等外部环境的保障协调,积极争取省、市对项目实施的支持。强化项目管理,搭建有序的项目管理平台,建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分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的规划执行、建设标准、设计方案、技术规范和质量监理等环节管理,建立项目实施进度、安全、质量、资金使用等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目标管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实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推进重大项目BT、PPP等建设模式。

第二节 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

1、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出台的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政策;以规划为依据,以宏观政策为基础,制定符合民和实际的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投融资、财税等专项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或省上出台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实施西部落后地区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的特殊政策,全力争取国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生态政策。

2、坚持科技支撑

做好县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联合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强化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科技项目资金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效能。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规模,特别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额度。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项目,争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科技人员、企业科技骨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强化推进人才强县

培养和造就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明显改善、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聚集优势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着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省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等工程,结合我县重大项目、园区建设、重点产业,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培育多元化特色产业集群体系,开发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领域的新型工业化人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区域物流领域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以提升素质、优化专业结构为核心,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4、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和积极进取、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着力打造管理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承载能力强、服务功能全、安全稳定的人居环境。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规范市场行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制止不正当竞争。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机构人员、简化办事程序,形成科学、高效、透明的运行机制,增强基层的创造力。进一步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